病例1:患者,女,52岁,下腹部包块伴急性腹痛来我院就诊。
超声所见:脐下偏右中腹腹壁疤痕处可见范围9.6cmx6.0cm的不均质包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向深部与腹腔相通,通道口宽约1.4cm,该不均质包块内可见肠管样回声及液性暗区回声,深面腹腔可见扩张肠管与其相通。CDFI:该包块内的肠管内可见星点样血流信号。腹腔内可见大量液性暗区回声,最深约10.9cm。
超声诊断:1.脐下偏右腹壁疤痕处包块--考虑腹壁切口疝嵌顿伴肠梗阻2.腹水(大量)
概述:切口疝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切口裂开。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筋膜层裂开,在腹腔压力的作用下,内脏或者组织向外疝出,其疝囊可以是已经愈合的腹膜也可以是腹膜裂开以后逐渐形成。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是其主要症状,站立或用力时突出或明显,平卧时消失。疝块较大时有较多脏器或组织突出时,可有腹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部分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有时可有肠梗阻的症状。本例即为此类型。少数疝环小的人,可发生嵌顿。肠梗阻是切口疝的常见并发症。因切口内容物一般为肠管或者大网膜与疝囊及彼此的相互摩擦易发生粘连,而导致肠梗阻。
病例2:患者,女,74岁,偏瘦,急性腹痛就诊,下腹痛疼痛,检查过程中嘱患者伸直腿时,其大腿及膝关节疼痛明显。
超声表现:肝周及下腹部肠间隙可见不规则液暗区回声,最深约3.3cm,腹腔肠管可见轻度扩张,最宽约3.1cm,蠕动增快,于右侧腹股沟处深处肌层间可见范围约2.9cmx1.6cm的肠管样回声,内可见絮状高回声,其周可见少量液暗区回声,宽约0.2cm,CDFI:血流信号不明显。
超声提示:1.右侧腹股沟处深处肌层间异常所见,考虑闭孔疝形成伴继发腹腔肠梗阻改变2.肝周及下腹部肠间隙间积液
概述:闭孔疝是腹内脏器通过闭孔管突出而形成。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2--3cm,向前、内、下方斜行,管的上方是由耻骨上下面的闭孔沟所构成,下面由盆腔肌膜与覆于闭孔内肌上缘之闭孔膜二者连接所形成。经由闭孔缺损突出的腹腔脏器以小肠居多,其他如结肠、阑尾、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腹腔脏器也可成为疝囊内容物。发病原因:多发生于瘦弱、多次妊娠的高龄女性患者,与女性骨盆闭孔较大,妊娠及自然分娩使闭孔筋膜薄弱,以及闭孔内填塞脂肪减少有关,由于乙状结肠的存在,好发于右侧。症状体征:早期症状多不典型,突出的疝囊进入耻骨肌下,体外一般较难以触及明显的肿块。疼痛大多位于大腿内侧,有时至髋部、膝关节,屈曲大腿常可缓解疼痛,伸直、内收、内旋疼痛加重。闭孔神经受压后,可出现Howship-Romberg征,即在咳嗽时或其他使腹腔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大腿及膝关节内侧发生局部刺痛或麻木,或感觉异常。
超声表现:大腿根部、耻骨中部下方可见一圆形疝囊结构,囊内多为肠管回声,延续至腹腔内,较多见腹腔内肠管扩张。CDFI:显示疝囊内肠管壁上可见点棒状血流信号,当发生肠管坏死后,肠管壁上不能探及血流信号。
病例3:患者,女,89岁,以腹部疼痛2天加剧来院。
超声所见:右侧腹股沟区探及范围约:3.7cmx1.4cm的肠管样结构及高回声,形态不规则,向上与腹腔相通,通道口宽约:0.8cm,探头加压该肠管样结构及高回声未见变化,CDFI:肠壁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该肠管样结构位于股总静脉内侧。腹腔内肠管可见扩张,最宽约3.8cm,内蠕动差。
超声提示:右侧腹股沟区异常所见,考虑疝(股疝)嵌顿伴腹腔肠管继发肠梗阻
概述:脏器或组织经股环突入股管,再经股管突出卵圆窝,称为股疝。股管位于大腿内侧,是一狭长的漏斗形间隙,有上下二口,上口为股环,下口为卵圆窝,其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梳韧带,外为股静脉。
超声表现:疝囊位置是超声诊断股疝的重要依据。根据股疝疝囊大小及内容物的不同,其超声表现略有差别。典型股疝的疝囊一般较小,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内侧,其外侧为股静脉;若疝囊较大时,可移位至腹股沟韧带上方或耻骨联合处。仔细检查可见疝囊于腹股沟韧带后方经较窄的颈部与腹腔相通;咳嗽或乏氏运动时,疝囊大小可略有增大或无显著变化。疝囊内容物可为网膜组织,呈中强回声;也可为肠管,声像图显示为管腔样结构;若病程较长时,疝囊内可见无回声积液。股疝嵌顿时,疝囊内肠管肿胀压痛,可同时伴有腹腔内肠管扩张。
以上三例病例均是疝嵌顿伴继发肠梗阻,也均在我院术后证实,其中第三例术后证实肠管已坏死,肠梗阻病人病情变化快,所以准确及时的诊断对挽救嵌顿的肠管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对肠梗阻的病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争取最佳时间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诊断以提高病人的愈后及生活质量。(感谢陈豹主任、邓雪医师和王小倩医师提供精彩病例)
青年骨干医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