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甘肃酒泉的一个小伙子在游览玉门花海镇长城时摊上大事了!他就是低头系了个鞋带,居然发现了写有“汉武帝遗诏”的汉代木简!
更为震惊的是,这篇“遗诏”内容竟然从未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
01低头见“宝贝”
8月的一天,甘肃酒泉钢铁厂的几个年轻人相约前往玉门关花海镇的汉代长城烽燧遗址游玩。
这天的天气不错,几人玩得兴起。其中一个小伙子看到自己运动鞋的鞋带松了,便蹲下来准备重新系好。
谁曾料想,小伙子系完鞋带眼光无意间一瞟,看到就在自己脚边的烽燧缝隙里,冒出来一截东西……
仔细一看,是一截木片,再仔细一看,怎么上面似乎有字迹?
要说,这小伙子真的是非常敏感,这里是汉代烽燧遗址,两千多年前汉朝将士曾经驻扎于此,自己脚下的每一寸泥土都有故事!
这带字的木片是不是文物?小伙子一个激灵,赶紧将木片挖了出来,并且直奔当地博物馆而去……
02汉代竹简
很快,当地考古部门便接到了这个消息,这片带字的木片上确实是文人墨书!赶紧,出发!
就在那个小伙子系鞋带的位置,考古队员们进行了发掘,挖出了一个2米多深的深坑,果然从坑底发现了“宝贝”!
一共片木简,其中有字的91片,无字的12片,另外还挖出了一截奇怪的七棱“木头”!
这截木头是红柳木,长约37厘米,一头大一头小,且被削出了7个棱面,每个棱面上都密密麻麻写了字迹!
虽然大家不熟悉这是什么,可专家一眼便认出这古怪的木头——木觚。
木觚,是古代人用于书写的东西,流行于战国乃至魏晋时期。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木觚与竹简、丝帛一样,可以作为记录文字的工具。
在古代的简牍制度中,较窄较薄的竹片被称为“简”;较厚较宽的木板或竹板称为“牍”;而削成四棱、七棱或者八棱的木片,被称为“觚”。
考古专家们非常兴奋,这些竹简和七棱觚显然是汉代文物,那么上面的文字到底记载了什么“秘密”呢?
中国的文字传承不断,使得我们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息。能够释读古代文字信息,就好比与古人时空对话,实在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03木觚上的“遗诏”
谁知,在释读这件七棱觚上的文字后,专家们震惊不已!这,居然是一份“汉武帝遗诏”!
觚文上的文字如下:
“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嗣加曾,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请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灭明绝纪,审察朕言,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
这显然是汉武帝刘彻在弥留之际,写给太子刘弗陵的话。
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位千古一帝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善待百姓亲近圣贤之人,努力治理好国家。这一刻,武帝已然明了就算自己是皇帝,也无法逃过生老病死,上天才是主宰……
然而,考古专家遍寻史料,却发现竟无一处有这篇“遗诏”的出现?
作为汉朝最杰出的皇帝,汉武帝的一言一行都有专人记录整理,后世还有许多古籍考证记录的,更别说是这么重要的“遗诏”内容!
为什么没有史料对此作过记载?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考古专家当然也对此疑惑不解!于是,他们企图解开这其中的真相。
首先,有专家认为七棱木觚上的“遗诏”文字,写得略微生疏,用笔不太讲究,不像是正式的朝廷文件。
其次,汉武帝的遗诏为什么会在玉门花海镇汉代长城缝隙里出现?这也说不过去……
更奇怪的是,这件七棱木觚上的个文字中,前半部分个字为遗诏内容,而后面的79个字居然是一封书信!
刚才觚文没写后半部分,下面是79字书信内容——
弟时谨伏地再拜请,翁系足下,善毋恙,甚苦候望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待近衣、幸酒食,明察蓬(烽)火,事边急,小人毋行,所时幸甚,甚伏地再拜请,时伏愿翁系有往来者,幸赐记令时奉闻系严教。
这样不伦不类的文字内容组合,着实让人疑惑!
最终,有专家给出了一个有些令人“触不及防”的答案——木觚是汉代的,字也是汉代的,但是上面的“遗诏”可能是假的!
由于汉武帝是猝死,结合当时的*治局势,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权臣霍光等人为了稳定人心,而颁布的假遗诏。
而这份假遗诏的文书,被当时的汉代人当做了“练字范本”。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遗诏”会出现在玉门关了——
可能是当时的驻守*官或者其他什么人,用来参考练字时将其写在了木觚之上,后面还“练习”写了一封书信……
这个推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是我们又能如何呢?
专家研究出来的成果,我们还是坦然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