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庄村位于涉县城西,距县城约十五公里,塔峪枯河在此汇入清漳河,塔峪公路与河茅公路在此交会,自古就是连接晋冀的一条交通要道。该村原属石门乡,年乡镇合并时划归辽城乡。因我老家与塔庄村同属一个乡,故我对它并不陌生,潜意识中觉得它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山村。一次偶然,辽城乡党委书记李俊国谈到辽城乡要以梅花山风景区为龙头,打造古风、红色、生态、旅游辽城时提到塔庄村,使我对这个村庄突然产生了兴趣,便开始搜集存储资料。
年7月7日,我与涉县文旅采风团的前川、顺其自然得闲走进了塔庄村,刚进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新戏楼两边雕刻的“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对联把我们惊呆了!都不知“优孟衣冠”何意,求助百度方知:优孟是人名,春秋时楚国艺人,擅长滑稽讽谏,“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由此可见,塔庄村的文化气息多么浓厚。在村支书李何堂的安排下,我们实地查看了古石券、千佛塔、古戏楼、玉龙山石亭等地方,先后走访了78岁的李小台、63岁的张福秋和87岁的阎风元等老人。一处处古迹和村民们朴实的叙述,一次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一次次将我们的眼球惊得满地。随着走访次数的增多,愈加让我感受到:塔庄村如一本千年古书,越读越有味道;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越看越可怡情;似一瓶深藏的老酒,越品越觉醇香。其内涵,让人惊诧!其精神,让人惊讶!其风光,让人惊羡!称得上:深山明珠,神奇塔庄!
惊诧塔庄村的“难以考证”
立村年代难以考证:据年版《涉县地名志》记载,约清康熙年间(公元——年)本县田家会(现小会村)张姓、山西省辽州(现左权县)择城阎姓和黎城县善业村李姓相继迁来立村。因村中建有一座塔,故名“塔耳庄”,一名“塔儿庄”,后简称塔庄。但村中千佛塔记载:石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另有村里老人传说,塔庄村最早叫老河口,石塔建成后改为塔庄。同行者据此推论:有人才有村,有村才有塔,以石塔碑记明代为据,立村应该早于明代,而《涉县地名志》所记康熙年间似有出入,至于何时立村,难以考证。
塔庄剧团成立于何时难以考证。塔庄剧属上党梆子剧种,剧团成员全是本村村民,大约40余人,主要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三山关》《蝴蝶碑》《桃山洞》《三开堂》等。他们忙时务农,闲时排练,新老交替,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美乐真善,沿洐至今。但何时成立,没有文字记载,难以考证。
“爬虎”表演缘于何年代难以考证。
“爬虎”是塔庄村祭祀山神的民间传统戏剧。主角判官扮演者,只能从现在的李何堂追述到李小台、贾对功、张天元四代人;配角老虎的扮演者,只能从现在的张水太追述到张贵泽、闫风元、李余廷四代人。传说刚建村时,山高林密、地广人稀,虎豹出没,人畜遭害。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梦中遇神灵指点:在山上盖山神爷庙就能驱赶野兽,保佑全村平安。第二天,长者便召集全体村民商量,在村边山上盖起了一座山神爷庙,村民经常烧香祈祷平安,村里被野兽伤害的事件再未发生过。为了回报山神爷的恩泽,村民编排了《爬虎》这场戏曲,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到山神爷庙前表演。直到嘉庆二十二年,村民生活好转,演出才在建起的戏台上进行。在破“四旧”时期,村民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在地窖里演出,时至今日,从未间断。
“爬虎”表演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月出东山,夜笼四野之时,在铿锵有节的锣鼓声中。村民们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涌向古戏院。先是“耍拳”,村民们往四周一挤便在院里腾出场地,在锣鼓或紧或缓、或高或低的伴奏声中,刀、枪、剑、棍、鞭轮番上场。“耍拳”结束,人们便把视线转向舞鹤楼的舞台,锣鼓再次响起,“爬虎”演出开始。只见身穿古装的演员依次而出,身披虎衣的“老虎”也张牙舞爪地出现在舞台上。“老虎”扑、咬、剪、拍等栩栩如生的滑稽表演,常引起台下阵阵喝彩。直到后台“山神”唱道:“咱家菩萨头上戴,脚踩猛虎地留平,手拿钢鞭舞劈兽,黑虎玄天照严天”,身着武将服的判官把老虎打死,表演便结束。整个表演原始、粗犷,以唱念做打中的做打见长,热闹中极见真功夫。“爬虎”表演虽是民间自愿组织,但只要加入,不管身在何处,事有多忙,正月十五这天都会按时参加,不会缺席。发现“爬虎”表演也很偶然,据说是涉县摄影协会的刘四平正月十五到塔庄村走亲戚,发现后拍摄成影像发到朋友圈。后经涉县摄影协会主席魏贺龙、副主席路海东及郭静等多年拍摄宣传才逐渐被外人知道,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老虎手工制作传承难以考证。巧合的是,从峪里村嫁到塔庄村的李燕子传承了母亲李月英手工制作布老虎的手艺。
布老虎有虎头帽、虎披风、虎肚兜、虎头鞋、虎头靴、虎枕头等,花样繁多,形状各异。布老虎头颅硕大,虎斑彩绘,尾巴颀长,头顶饰“王”字,憨态可掬,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不仅是儿童爱不释手的玩具,又可在室内摆设作为镇宅图腾祛灾、保平安,还是传递祝福心愿的佳品,同时具有极高的个人收藏价值。在塔庄村,每逢农历端午节期间,村民们都会给自己家中的小孩子做布老虎鞋、虎枕头或虎肚兜,祈福孩子健康、平安、勇敢。值得一提的是,李燕子在传承中创新,用不同的中药发明了虎头枕,用于治疗失眠、颈椎病等多种疾病,成为畅销的保健品。经过传承人李燕子的努力,布老虎于年评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赤水湾工坊街开了一个专卖店,每天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经了解得知,李燕子的母亲是从李燕子的姥姥手中学习的技艺,可她姥姥从那里传承却没有答案,这又成为一个难以考证的传承之谜。
除此之外,古戏楼、古石券的建筑年限都难以考证。一个地处深山的小山村,有这么多的难以考证,给村庄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说明塔庄历史悠久,怎能不让人惊诧!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拥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塔庄文化底蕴深厚,怎能不让人惊诧!
惊讶塔庄村的革命精神
村民张福秋讲了这样一件历史:抗战时期,当刘家庄成立第一个党支部后,时任小学教员的闫风林因思想进步,被秘密发展为塔庄村第一个党员。在他的影响带动下,相继发展了张万和、张马群、贾复顺、张志贵为党员。之后成立了涉县第二个党支部,张志贵任第一任政治主任。支部成立后,他们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张志贵后任索堡区副区长并随一二九师南下,解放后任武汉汉阳区法院院长、汉阳区工会主席。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涉县后,塔庄剧团中包括闫福来、贾庭元、张年顺、闫小乖、张贵信、李银林、王彦林等近40位成员在村支部的组织动员下,全部加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剧团。他们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和宣传需要,排演了大量话剧、活报剧、街头剧、抗战救亡歌曲、秧歌剧以及京剧、晋剧等,既有传统剧,也有剧团成员根据当时现实生活创作的新剧。他们经常在根据地巡回演出,深受各界欢迎,为宣传、发动广大群众投身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张年顺、闫小乖、张贵信、李银林、王彦林都参加了八路军正规部队。由于群众基础好,当时一二九师还在塔庄村民张贵和家设一座包括两筒窑在内的监狱。据老人们讲,先后在此审判处决了上千的汉奸、特务,都埋在村南土涯下。
之后,参加八路军的村民随一二九师南征北战。通过回忆那些英雄们,能记住姓名的有:张福秋的大爷张年顺,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营二连,在年上党战役时牺牲在屯留县余吾镇;张天宝,出生年限不详,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随二野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时牺牲;张贵斌,出生于年,参加过抗日战争、上党战役、平汉战役、随部队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年在解放山东定陶时牺牲;张其富,出生不详,参加过抗日战争、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时牺牲在安徽霍邱县;闫兰廷,出生不详,参加过抗日战争、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在解放汲县时牺牲;村民张二胖在太原支前中牺牲。村民李珠明曾在《新华日报》当编辑,后因身体原因回家务农,73岁去世。伤残复员归来的闫小乖、张贵信、李银林、王彦林又重新组建了塔庄剧团。村民的口述让我们震惊:没想到在血雨腥风的抗战时期,塔庄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歌可泣的精神,让塔庄村的历史更加生动!而这只是涉县所有村庄的一个缩影,更是全国千千万万村庄的缩影。正是由于那代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赢得新中国的解放,才有现在美好的生活。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精神,为国为民的情怀,急需挖掘、搜集、整理记录下来,让世世缅怀,使代代相传。
惊羡塔庄村的秀美风光
塔庄村虽小,但看点颇多。古迹有:千佛塔、古石券、古戏院。千佛塔位于村中观音阁院内,建成于明代嘉靖九年,共17截,高约三点六丈。每截四周都雕刻着不同形态的佛像,栩栩如生。虽历经沧桑,仍巍然屹立,耸入云端,目前保存完好。古石券建筑年限不详,除保障村民通行外,还主要用于防贼防盗。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下为石券拱门,用于村民出入。上为砖木结构的房屋,供奉着司寿的镇武爷和雨神焦泽爷,保祐村民长寿平安、风调雨顺。古戏楼所处院落呈四方形,占地将近一亩,南为戏楼舞台。楼基为石砌土台,上为砖木结构。舞台中央大梁上悬挂着一块光绪二十二年的“舞鹤楼”牌匾,但戏楼建于何时,难以考证。北为三间挑檐瓦房,在演戏时用于供俸山神。西为土木结构的二层挑檐楼房,最早为村公所,塔庄乡政府、村大队部、村供销社先后在此办公。古戏楼院布局规整,主戏台与西、北房搭配自然,浑然一体,古朴大气。舞鹤楼牌匾因年代久远,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于年被盗,后只好仿制挂上。走进这些古迹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千佛石塔下,抚塔读碑间,似与历史对话,可从中感叹时代变迁;走在石券里,来回穿行中,似在穿越时空,能从中感受古今人生;盘桓戏院内,思绪飞翔中,可忆千年百态,或从中感悟善恶美丑。
塔庄村还有一奇观,想看你得到冬季。村下漳河边有一处“甘露泉”,传说是观音娘娘用柳枝点出来的。一年四季泉水汩汩溢出,自成溪流汇入漳河。奇就奇在: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泉水百米范围内却热气腾腾,天越冷热气越浓。河里水草如春旺盛,碧绿茵茵,与水流相和翩翩起舞,成为冬天里靓丽的奇观。
赏山水风光,可爬到村后玉龙山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代,塔庄村在村后的玉龙山上建成一座观景台,山头立起一座石亭。因建成不久,还未起名,同行者议论:或望漳亭,或怡情亭,或未名亭。我则建议:慎重起见,可征名。站在亭内四周环望,心旷神怡。远处群山绵绵,逶迤交错,道路纵横,棋布村庄安然静谧;近处漳河汤汤,波光粼粼,飞鸟盘旋,沃野良田尽收眼底;更有石门铁路大桥气贯苍穹,飞跨清漳,连通晋冀民生。登临此处:可观四季景色纷呈,可赏昼夜日月星辰,可听阴晴风雨交响,可品酩小酌、肆意癫狂、说古道今。身入此境便有:得失顿时无存,荣辱皆如烟云。如山中仙,人景一体,唯天唯地!似画里人,天人合一,无界无我!
在我们走访村民时,正好遇到几位客商在村支书李何堂陪同下考察,想在此投资建设农家乐。这是一个好兆头,我们坚信,塔庄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完)
(作者简介:苏米顺,男,出生于年,笔名:跋山涉水,河北省涉县人,年邯郸师专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文教局、农办、组织部、计生委、县委办、扶贫办、卫计局等九个单位工作,多年从事资料工作,喜欢写作与摄影。先后在中组部、省组部、《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市组部等内刊及河北日报、邯郸日报发表文章。是中国数码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