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荪
终身难忘的两位马老师
----为医之道和为师之道
进入为医又为师的高等学府
年,医院实习结束,回母校等候分配。我没有奢望医院工作,因为这是高等学府的殿堂。记得当时我们可有五个志愿选择,第一志愿我写了“服从分配”,因为我是拿着“人民助学金”读完初中,就去工作的,通过业余自学考上了江苏医学院(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前身),又凭着“调干助学金”读完大学。我是人民培养的,我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二医院去,因为那时候台湾风声正紧,说要反攻大陆。接着两个志愿就是去杭州(我在那里工作过)、去宁波(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最后一个是常州(我在那里实习,带教的老师希望我留下来)。
没有想到我这个没有扎实基础、没有聪慧天资、又没有后台背景的人被留在既医院。摘下白色的学生校徽,换上红色的医务人员校徽,心里甭提有多开心。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干。
可是,我被分配到内科,这不是我喜欢的科室,于是壮了一下胆,我向当时的戴秀夫副院长提出要求想做外科医师,戴院长看看我,这位被我看作是非常大的领导的副院长,却是非常和蔼可亲,他竟然认出我在学生时期下乡治害灭病时做过唯一的一个灭螺(小)队的小队长(他是大队长),他非常理解年轻人的理想,叫我先别去内科报到,也许有机会。眼看着其他同学都兴高采烈地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宿舍,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怕被内科主任知道了,连内科都去不成,两天后还是勉强地去内科报到了。
为医之道:首先要关爱病人
第一天我被安排上门诊。来了一些病人,我就当起医生来了。现在回顾,什么都记不得了,只是下班的时候,有一位比我年长的女医生来问哪一位是李麟荪?我迎上去说我就是,她问我:有一张心电图的申请单是不是你开的?我说是的,看她很认真的样子,我心中十分担心,但又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吧?我就问开错了吗?她说:“单子是没有开错,但是你怎么能让这么重病的病人自己上心电图室呢?从门诊到心电图室是要爬一层很高的楼梯,这样重的病人可能会死在路上的!今天没有出事,还算好,以后你要记住。”她想走了,看我似乎不理解,回过头来又叮嘱了我一句:“这么重病的病人没有家属陪,如果没有工人送,你就应该亲自送他去,今后你一定要小心。”她很严肃但很慈祥,看上去不像在教训我,也不是批评我,仅仅是提醒我“要关心病人!”。
我的马文珠老师
是的,当时我们的门诊在山下,我不在附院实习,不知道心电图室在哪儿,上那里要爬两层高的楼梯,病人没有家属陪同……那是可以推脱的理由,可是说这些有意义吗?假如病人死在半路上呢?我当医生第一天就送掉一条人命,今后怎么做医生呀?我还呆在那里,很有点后怕,她却已经走远了。望着远去背影,我感到这是一位好医生,她关心病人也关心年轻医生,是值得我一辈子敬崇的师长。我终于打听到了她是年资较高的马文珠医生,她不是*员,也不是什么红人,一位普通医生,没有带教我的义务。但她却让我明白什么是”为医之道”。想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关爱病人。虽然直到今天,我离好医生还有距离,但从那以后,我时刻想到马老师的教导,我努力了一辈子,也获益一辈子。
医院,却二十多年没有来往,直到我做介入科医生,她支持我用新技术与他们一起做第一例肺动脉瓣扩张术、第一例二尖瓣成形术、第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与第一例肺动脉祛栓术。每次她都会主动为病人勇敢地承担责任,虽然她总是对的,但不一定所有人都听她的,结果每次手术也会不同。有成功的,别人报了奖,她从不计较。有失败的,或有死亡的,总有她在承担。
好医生不是做给人看的,在于怎么用心去关心病人,在于她自己的身教、言教。马文珠老师的人品、医德和医术令我永远难忘。
为师之道,教你懂得”为什么”
这时传来消息,说大外科主任马允平不欢迎我到外科,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初中学的是会计,高中是自学的,大学的主要学习阶段(由于*治运动与下乡治病,耽误了的课都是在四年级补的),我却没有在校上课(学校派我去南京大学学习物理近一年),又是自学后通过大学毕业考试的,实习期又没实习好(学校指定我准备考研究生)。这让我害怕去外科了。就在这时院部通知我去外科报到,因为另一同学不愿做外科,正好我俩对换。虽然进了外科,但大主任看不上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担心今后日子不好过。
马主任从来没有与我有私人对话,连打招呼都没有过。后来据说马主任特批,要我按时去听他对大学生的讲课,这对我是一贴很温暖的安慰剂,看来有希望。
我八岁丧父,所以母亲对我很严,遇到比母亲还严的上级医师还是让我很担心。记得我初中毕业后工作刚半年,就曾与单位“一把手(转业*官)”在大会上大吵一场,那时候自持真理在我这一边,天不怕地不怕地在全体大会上干起来,还没有像现在面对主任那样胆怯过。竟然让我上班时去补课,这使我下定决心:补!恶补!
那时正碰上马主任抓全科的基本功,每周一次全体外科医生一起学习,由最低年资医生(我们这一届)从洗手、穿白大衣开始表演,到如何抓刀子、切皮肤,后来听老师们(马主任强调高一年资的医生应成为低一年资医生的老师)讨论如何做胃切除等等,一步步走来,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我开始懂得外科医生手术的每一步骤、每一动作都有深刻的道理,不是随便做的。譬如:为什么病人说右下腹痛,你必须先检查左下腹,再左上腹、右上腹最后到右下腹?怎么触摸?为什么下刀子先竖后斜,最后再竖?马老师严格要求每一位外科医师,不仅仅会做手术,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另一种做法。他强调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学习外文,要求每一个外科医生要懂得原理。
我的马允平老师
我知道马主任一直在考察我,包括要我的上级医师查看我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我对病人的态度与能力等等,让我感到马老师时时刻刻都在考察我,我不能有丝毫差错。我放弃休息,努力读书,多看上级医师手术。很快,随着量变发生了质变,我突然觉得“我行!”。记得有一次科室安排我给四年级医学生表演“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我以从未有过的自信,一边做一边讲解,讲怎么做、突出地讲为什么。我不知道这时马主任听说是我在演示给学生看,他立即叫住院总医师张祖荀来考察,张医师考察后十分满意地汇报马主任,没想到从此以后马主任不再考察我了。
“文革”期间有人批判马老师,叫我也批斗他,但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批判马老师的话,他是我另一位最敬重的老师,他像严父般地教导我、培养我,让我成材(虽然我离成材还有距离)。这么好的一位老师不仅是教我做,还教我怎么学,教我懂得为什么这么做,让你一通百通,这不是一般的老师,这是大师,是我的恩师。我不但不会抹着良心批判他,我还想保护他哩。
良好医德,精湛医术是“南医老师”的形象
“文革”医院的副院长,我已转到放射科工作,为了争取去贵州学习介入放射学,我找了马老师,他一听我要去学新知识、新技术,立即表示支持,终于我医院开展起来了(现在是二个病区,75张病床的较大科室)。
在医院几十年我没有与马老师说过一句很“亲热”的私人话,也没在节日问候一句,直到他退休后,我每年都会在新年期间去给他拜年,我终于看到他的笑容是那么开朗、灿烂,尤其是看着我的眼睛在笑,心里特别好过。我们除了问候,没有什么客套话,也不谈张三李四,对坐着、对望着、脸上笑着,心里明白着,那种感恩与被感恩在默默地交流着。每次临走时,他的夫人总要在我的口袋里塞进一只苹果或者橘子。没想到他在我不在南京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听说是主动脉的病变,我非常遗憾,若干年后当我带领我科医生在本院开展主动脉病变的支架治疗时,每次我都会想起马老师,如果他现在患这个病,我一定会把他治好。多好的一位老师,我永远敬重他。
年获亚太介入放射学会金奨后讲话
虽然我已年过八十,成为耋耄老人,我的两位马老师还永远是我的老师,只要有机会,我就把他们对我的教导与恩惠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希望他们也懂得什么是“为医之道”与“为师之道”。
我又加了两句话:做一个好学生,一定要努力超过老师;做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这应该是“南医精神”“南医老师的形象”,但愿它能永放光芒。
老师,不仅在于他教了你多少,他对你有多么严厉,更重要的是影响着你怎么做人,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
两位马老师绝对不只是我的好老师,他们是属于大家的。用你的心去找好老师。
除了这两位,还有许多我尊敬的老师:侯金镐、王一镗、陈家伟、张祖荀、尤国才、赵自普、王鈡琪……我是在众多好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下学着做人做事的。
作者系专家督导室*支部*员,主任医师,教授
END
医院
南京医院
离退休*总支、办公室
编审
丁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