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正规专业治疗 https://m.39.net/pf/a_4792767.html打造乡村振兴的“培斜样本”
——记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华锦先
培斜村全景
龙岩新罗培斜。丹枫流彩时节,在宁静如风的秋光里,我们拜访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华锦先。
华锦先,培斜村的党支部书记,在满山青绿拥抱中,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山村华丽转身的故事。
作为龙岩市致力打造文旅康养千亿级支柱产业中的一个典型,培斜村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如此动人而精彩。
竹产业撑起小康培斜的筋骨
车出龙岩中心,不到30分钟,便来到培斜村。
蓝天白云下,青山耸立,原始森林簇拥村后,一排排别墅错落有致,一座座厂房整齐有序,一个个旅游娱乐设施,引来游人如织。
走进村部广场旁的“龙岩竹文化博物馆”,华锦先早已在此等候我们。这里,不仅有世界最大、最高的竹椅,高3.99米,深1.96米,用巨龙竹、楠竹制成;也有2米多长的竹鞭,有长出了33根冬笋的“闽西竹笋最大家族”;更有一株麻竹丛生成的百株子孙……
而更大的竹文化却缤纷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竹食品到竹屋、竹亭,从竹农具到水利用具、五彩大水车、风车,从竹简到竹园林、竹体验馆,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而竹凉席制品,更集纳了这30年来竹制品生产工艺的进步与产业的发展历程……
华锦先在竹席生产车间
对竹文化情有独钟的培斜人,凭着这一竿翠竹,带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绿色产业。
“为什么会办竹席厂?”作为村里竹席厂的首创者,华锦先感触最深,他用三个字概括:穷怕了!
穷则思变。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一次,华锦先听大舅子说江山乡的麻将席厂的竹席,很好销。所谓麻将席,就是把竹子破开,裁成一截截麻将大小,打磨抛光,手工穿成竹席,冰凉,舒爽。
华锦先就想,闽西多山,“八山一水一分田”,培斜与江山一样,毛竹多,家家有竹山、有劳力,厂房就是家庭作坊。于是,年,他筹资2万元,办起了培斜村第一家竹席加工厂。
竹席加工
“当时村民只懂得砍下毛竹直接售卖,价钱低廉,越砍越穷,只能住在风雨飘摇的土坯房里。”凝视着村部大堂“龙岩农商银行福农驿站”的牌子,华锦先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学会了借用银行的贷款办企业,从此带领村民敞开致富之门。他劝说村民办厂,不管姓赖姓华姓余,大姓小姓,家和万事兴,联合成立竹制品有限公司。
年,村两委整合63家小厂,成立了竹凉席有限公司。竹凉席也一直升级换代,从麻将席到两面可用的竹丝席、竹条席,席子越做越轻越精致,市场越来越稳越大。制造工艺从纯手工生产一根针一根线的串起来,到向机械化推进。新建了标准化厂房2万多平方米,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统一管理、经营,统一包装、办证,统一规格、销售,打响了品牌。
目前,全村有竹凉席加工厂28家,年产万床,销售额突破1.7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培斜的竹席产业,还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个村的经济发展。“天然牌”竹凉席获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
智慧的考验和新的飞跃
“这个竹篓,是竹制品厂生产的第一代产品,印记了培斜村的发展。”在培斜竹文化博物馆,华锦先介绍起小村的历史。
30年前,作为革命基点村的培斜,还藏在深山人不识。
在小溪炉的华家祠堂墙上,不仅保留有“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红军是穷人的救星”等红军标语,还有“完成30万双草布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足”的宣传漫画。
年夏天,中共龙岩县委书记吴潮芳、副书记刘户文,在这里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接管龙岩学习班,为解放龙岩县城、接管政权,做好干部和组织上的准备,直至龙岩县城解放后,县委机关从小溪炉迁驻县城。
时空穿越,红色传承,无疑是培斜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培斜村新村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华锦先到华西村参观学习时,吴仁宝老书记对他说,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