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ob4a5e5/◆◆◆
文
李家小猫
梁宁在《增长思维》里提到,“增长能力,就是持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人生的分野,企业的分野,就是在一个一个做决定的路口。”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每天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往往做决策,又都源于个人过往经验。但是,陷于个人经验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很难直接拔高视野做出观察。
无关痛痒的问题,即使选错了也不要紧,就当多了一份经验,但是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和机会,试错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一直有个说法,选择大于努力,可应该怎么选才对呢?比起努力了没有取得成功,我们更加害怕的是因为选择错误,而导致所有努力毫无价值。
我们因此渴求努力学习知识,想要学会做好每一个决策。但是芒格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
最近我在成甲老师新书《好好思考》里看到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使用思维模型思考、分析、做出决策的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
成甲老师本身做是文旅咨询的,也是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联合创始人。年的时候,成甲老师接到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电话,说当时正在开发一款学习知识主题APP,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得到”,邀请他在“得到”上做节目,所以听书板块就有了“成甲说书”。
但是在年,大众认知还是停留在“免费的才是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于“得到”付费音频的模式是否可行,他拿不定主义。
最终我们看看他是如何思考、分析、并最终下决策的。
首先考虑这件事情是否有长期发展的可能,他当时也不能确定,但他知道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肯定是一个趋势,应该值得一试。
其次,有没有内驱力,就是是否热爱?他说自己本身是一个特别喜欢通过分享收获来帮助别人的人,只不过是“得到”把他的这种热爱以“音频”形式展示了。
再者,这件事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认知?他就想,罗振宇和脱不花对互联网商业的认知比自己强太多,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免费音频”的存在,既然他们要做付费产品,一定是有经过深思熟虑过的理由。即使参与这件事失败了,也一定可以增进自己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这是很有价值的。
然后,看看这件事情是否有复利效应或者低边际成本效应。录制好一期音频,今天可以卖,明天可以卖,后天还可以卖,甚至一直可以卖下去,也几乎不存在像其他商品那么多的售后问题,这个销售的边际成本是极低的。
最后,这件事情是否有正面黑天鹅效应,他想有罗振宇和脱不花的加持,万一“得到”成功了,自己在早期就参与这个项目,这就算是一个投入和产出存在非线性不对称的机会,尽管对未来看得不是很清楚,最后决定答应脱不花参与做这件事情。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很成功,“得到”用户现在突破千万,成为知识付费浪潮中的黑马,网传估值近百亿元。他亲眼参与并见证“得到”崛起的过程,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因此结实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和朋友,从知识到人脉都有极大的收益。
成甲老师说自己思考的这五个方面使用的是“关键时刻五原则”,所谓“关键时刻五原则”,是说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符合关键时刻的要求要评估的五个维度。
分别对应的是:
战略学:趋势判断(变换尺度思考)
心理学:内驱力原则”
系统学:寻找系统的关键解(提升认知)
经济学:边际成本/复利效应
正面黑天鹅:(非线性后果)
成甲老师用跨学科的多种复合思维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思维模型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我们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我们成功的可能性,并帮助我们避免失败。
而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
正如李善友老师所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解决答案,天然地缺乏一种跨行业、跨领域寻找解决方案的意识。
这种只有单一思维模型的人,会扭曲现实世界,直到现实世界符合你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眼里,所有问题都是钉子。
甚至有的人觉得思维模型之间会产生冲突,那往往是自己对思维模型的适用条件与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刻,把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维方式混淆了。
换句话说,用一个模型来理解世界根本不够。因为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有的模型,都有自己的应用前提。一旦前提变了,模型就不管用了。
而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全面的。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第一流智慧的体现,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思维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些最优秀的人,往往是学科视野极为开阔的人。
梁宁在《增长思维》里提到,阿里的决策模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阿里有4个投票IC,也就是投票权,分别属于马云、曾鸣、彭蕾和张勇。
他们四个人其实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决策框架。马云做最大的信息发散,负责信息的广度;曾鸣基于未来做战略收敛;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