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沙洲日记那个村庄 [复制链接]

1#

12月20日星期二晴

南岭,也叫五岭,是条知名度很高的山脉。它像一条巨龙,东西向横亘在祖国的南方。头在云贵高原,尾巴却伸进了大海。硕大的身躯,把祖国大地划出了华中、华南两个地理单元。

南岭,还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山南的水流向珠江,山北的水流向长江。

在南岭中段北麓,湘江上游,接近山脊处,有条小河叫秀水,在山间冲积出一块沙坝平地。在这块河滩地上,先民筚路蓝缕,开垦出耕地,形成一个聚落。这也是南岭山脉的褶皱中无数个小村庄之一。

最早来这居住的居民有江、陈、杨、张、阮、曹等姓。明嘉靖年间,秀水朱姓开村祖朱思谅五世孙朱双泉,携家带口从老村迁出。先在宝坑尾、青山矮垅等地短期居住,最后选择了秀水冲积出的这片沙坝谋生。最初的定居点是沙坝的西端,城墙岭山脚的石垆下建房。居五代,到雍正年间,朱绍瑄见对面小石山脚下风景更秀丽,柴方水便,更宜居,遂改迁现址。当年,这里杂木丛生,积水成洼,野兽横行。绍瑄公带家人在这披荆斩棘,开荒拓土,这就是现在沙洲村的雏形。

三百多年过去,沧海桑田。原来的石垆下老村庄成了河道,而新沙洲成了美丽家园。这里早已成为田畴沃野连片,阡陌纵横屋宇俨然人烟稠密的繁华乡村。沙洲村繁衍到了户口人,分四个村民小组。朱姓占了93%,曹姓约占7%。

今日沙洲,行政上属于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管辖。东距县城五十公里,西距州城六十公里。南距南岭山脊十余公里,北距东江湖五六公里,距文明集镇不到两公里。早年,汝城通郴州及兴宁通乐昌驿道均从村前通过。现在,东西向的驿道改成了省道线。年,厦蓉高速通车。文明特大桥从村北凌空飞架,成为美丽一景。只有清亮的秀水河,从南到北,依依在村前转个弯,缓缓流过,仿佛给村庄镶上一条玉带。

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的文化,属于客家文化区。以祠堂为中心,构建村庄。祠堂是村庄最宏伟的公共建筑。建于光绪六年(),年重修,迄今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

祠堂前有朝门,矮墙围成院子。院内有九对旗杆石,旌表九位取得功名的先贤。祠堂坐东朝西,中轴对称,翘脊,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大门精致,门扉有精美门神图。一对石鼓峙立。前檐上悬挂“朱氏宗祠”匾。梁下有斗拱,牌匾周围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祠堂内,高大宽敞、气势磅礴。有两个大厅。立柱刻六副柱联。最里面是神龛,供列祖列宗牌位。神龛前有香炉,香烟缭绕。大门和神龛也有联。祠堂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建筑精美。

民居分列祠堂左右,都是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檐画栋,古香古色。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精湛。飞禽走兽栩栩如生,龙飞凤舞吉祥如意。民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巷道青石板铺就,横平竖直,整洁漂亮。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沙洲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吃,一日三餐,早上劳动后再用餐。主食是稻米。农忙季节才有饱饭吃,平时,半稀半干。米饭里还要掺合新鲜红薯或干红薯丝、豆类。四时菜蔬,菜园自种自收,品种还算丰富,瓜果飘香。粮食不足时,南瓜等也充粮。荤腥是奢侈品。家家户户养猪,从猪仔到出栏,一年时间。猪肉大多卖钱,留下一点腌制或烟熏成腊肉,是一年的肉食。穷人家一年难吃几次肉。鸡、鸭、鹅的养殖较普遍,散养,吃剩饭剩菜或糠秕。鸡蛋用来换油盐钱,贵客稀客来才宰鸡杀鸭。村前有池塘,养些青、草、鲢、鳙等家鱼,年底干塘,各家分点。也有到门前小河或后山溪沟里捞鱼的,收获些野生的黄鳝、泥鳅、小鲫鱼、田螺、虾蟹等。在稻田里养鲤鱼,鱼吃禾花长大,口味纯正,煎好或晒干,用以待客或过年食用。调味品只有盐、辣椒灰、豆豉以及姜、葱、蒜、芹等。盐很珍贵,是从广东乐昌那边翻山越岭挑回来的,无论贫富,吃得很淡。油,是自家熬的猪板油或打榨的茶油、菜籽油。烧的是后山砍来的柴火。暧暧墟里烟,鸡犬之声相闻,成为农家标配风景。

炊具,煮饭用鼎罐,蒸饭用木甑,煮菜是小铁锅,配有木锅盖和长柄锅铲。另有一只大铁锅,用来烧水,蒸木甑饭、焖红薯芋头、做豆腐等。炆猪潲另用大汤鼎。

村民没养成喝茶的习惯,因为穷。解渴喝米汤。富裕人家有开水瓶,客气点的,放勺白糖。多数人家直接用瓢舀冷水喝。

穿的多是家织布。只有乡绅才有绫罗绸缎穿。也只在大时大节或重大喜庆时才穿。农家多是粗厚短褐夹袄长裤,常是补丁加补丁。夏天,多光着膀子下地种田种土。干活穿草鞋,冬天才穿布鞋。少数有棉袄棉鞋。

盛放东西用大小不一的粗陶瓦瓮。还有板箱、谷箩、米箩以及各种高柜矮柜。家家有廒仓,用来装谷物。廒仓的亏盈,牵动着一家的欢乐和忧愁。

常用的农具有犁钯锄镰各种刀,还有蓑衣、斗篷、簸箕、米筛、鸡鸭笼、潲桶、水桶、竹篮、米筛、扁担、桌椅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耕牛是贵重资产。通常几户人家共养一头。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几头牛,雇人放养。

农民的劳作也分忙闲季。春耕开始,农民进入忙季。育秧插秧,中耕除草,施肥杀虫洒石灰,忙得不亦乐乎。到双抢进入最高潮。抢种抢收,全家出动,家无闲人。老人在家看孩子还要煮饭送饭送水到田间,翻晒收仓,全是重活苦活。冬日长闲,有手艺的出门做活。木工,修补水车风车,为婚庆人家打家具。石匠则打砻,堑磨,蔑匠编蓑衣斗笠织箩织篷,引来众人围观。冬至节,则酿酒晒冬粉,抖糍粑等,全是丰收的喜悦。

四时八节,乡人应时而动。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最盛。富者喜穷者忧。但都极虔诚隆重。节庆做酒席,必须先在神台前化纸焚香祝祷,然后上桌欢聚。

族人集体开发了门前秀水河水,兴建了水碓水车磨坊榨坊等公共设施。但生产力发展缓慢。照明用松光桔杆,富家才偶尔用菜油点灯。行靠脚力,没有车马船。连坐轿的也没有。

光绪年间,沙洲村出了个大善人,叫朱为善。他独自出资,在兴宁至乐昌古驿道上建了多个凉亭,供行商走贾歇息,遮风避雨。还在凉亭边买了田,请人耕种,收益为过路人提供茶水。到底建了多少个凉亭?有说三个四个的,多的十一个的。我认为四个或十个较合理。据说,当年为善公捐赠时问过内人意见。内人答,你有几个儿子就建几个,福佑所有后代。为善公正好有四儿。还有一说。某个高人曾预言为善公寿命只有七十余。十年后重回沙洲,发现仍健在。村人告之,他建了十座凉亭。神人才醒悟,是建一凉亭增寿一年。为善公享年84,是德寿双高之星。这些凉亭多已毁,只有九节滞一座号“修善亭”仍在,已成文物。

几百年历史,沙洲文教、卫生事业均落后。近代才开有蒙馆,出过少数几个秀才(廪生、增生)。民国时,朱氏家族达到了一个文化高潮。朱义精、朱义质两兄弟及子侄两代,出了三个法政生,一个师范生,一个郴州一中高中生,一个中山大学生、一个湖南大学生。朱性恒曾任民国仁治乡乡长。其胞兄弟性英、性灵均为离休干部。性英湖大毕业,曾任白沙矿务局总工。性灵省立三师毕业,曾任县督学,落实政策后发挥余热,修路架桥,善言嘉行至今流传。

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冲破第二道封锁线,在文明休整七天。其中,卫生部就驻扎沙洲村。这期间,发生了半条被子的经典故事。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留给徐解秀老人。

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私有制为公有制。沙洲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发生了土改挖浮财逼死人、大跃进挖灶砸锅砍风水林炼钢铁、虚报产量大食堂饿死人的错误。尤其是十年动乱派性乱斗的严重错误,教训极其惨痛。农民生活的飞跃式改善,还是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沙洲村反季节蔬菜和特优水果很早就出了名。

年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地讲述了在沙洲发生的半条被子故事。故事精髓,就是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年,沙洲开始建设传承红色文化的基地。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修通了道路,柏油马路穿村而过。修建了广场和展览馆,整治了环境。年,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村民走上产业发展道路。种果子、开店子、摆摊子,全面开花。已发展种植特优水果余亩,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商店等48家,摆放摊位个,实现了“家家有产业、人人懂技术、户户能增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90%的村民有了摩托车,三轮车,有小汽车50余台。家家有液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幸福新村正热火朝天建设中。广场周边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处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站,直奔“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借总书记考察的东风,沙洲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沙洲村已经是“全国生态卫生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组部备案的省级党性教育基地。下一步,还将建成全国5A景区、全国重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长征公园等,成为带动周边村组发展的龙头。

曾经落后偏僻的沙洲,现在面貌焕然一新。年,人均收入1.71万元,村集体收入70.5万。村民感叹:“搭帮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现在的生活比蜜甜,明天生活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郴州市社科联吴从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